2017年加入以太坊基金会的Hsiao-Wei Wang,近日以联合执行董事身份首次接受深度专访。这位亲历The Merge等重大升级的核心成员透露,其区块链启蒙源自2016年一次企业内部培训。"当时台湾区块链企业不超过10家,多数是交易所",她回忆道。在同事引荐下,这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踏入了以太坊世界,并参与设计了那个充满彩蛋的Deposit Contract——0x00000000219ab540356cBB839Cbe05303d7705Fa。
针对Vitalik年度路线图的形成机制,Wang首次披露细节:"这更像是指南针而非施工图"。在GitHub的EIP仓库中,任何开发者都能提交提案,经过社区讨论后进入ACD周会。她以即将落地的EIP-7702为例:"这个账户抽象方案从提出到纳入硬分叉历时3年,期间经历27次版本迭代"。值得注意的是,基金会采用CFI标签(Consider for Inclusion)机制标记高潜力提案,这种"信号放大"策略显著提升了社区参与度。
面对"以太坊杀手"的竞争,Wang指出扩容战略已转向立体架构:"就像建造摩天大楼,我们同时在加固地基(分片)和加高楼层(Rollup)"。目前测试网数据显示,Blob数据层扩容后,Layer2交易吞吐量理论值提升400%。但她也坦言工程挑战:"6个客户端团队的互操作性测试就像指挥多国乐团,每个参数调整都需反复验证"。
作为ETHTaipei联合发起人,Wang特别强调亚洲开发者的独特价值:"我们擅于将开源精神转化为产品力"。她分享的台北Meetup案例显示,志愿者用"夜间挖坑"模式完成Sharding Workshop筹备,这种非功利性协作正在成都、新加坡等地复制。但她也警示:"需要建立更可持续的新人培养机制,目前核心贡献者平均服务年限已达4.7年"。
在EF组织结构大调整背景下,Wang透露三大变革方向:1)将30%运营资金投入DeFi协议获取收益;2)成立Silviculture Society吸纳外部智囊;3)拆分@Ethereum和@EF官方账号强化分工。值得注意的是,基金会正试点"渐进式退出"策略——当某个领域出现成熟替代组织时,便减少直接介入。"比如Etherealize在华尔街的BD工作,就比我们亲自下场更高效",她举例道。
访谈尾声,这位区块链"老人"给出务实建议:"选择能给你更多选择的赛道"。她特别推荐通过Vitalik博客进行"平方级思考训练",并分享个人管理心得:"《原则》教会我建立决策坐标系,这在日新月异的加密世界尤为重要"。当被问及休闲方式时,Wang笑称:"现在最大的奢侈就是能完整看完一集《权力的游戏》"。
——本次专访揭示以太坊正在构建更开放的治理生态,基金会的角色转变或将成为区块链组织进化的关键样本——